水质检测指标
水质必测指标一般可分为四类: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
1感官指标
饮水一般卫生性状,如色度、浑浊度、臭味和肉眼可见物等,通常可以用眼、鼻、舌等感觉器官去直接观察,所以通常把这一类指标称为感官性指标。这些感官性状的改变往往使人们容易发觉并容易产生厌恶反应。
感官性指标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也可用化验仪器去检验,通常用来判断饮水感官性指标的有:
色度
水的色度,就是水的颜色。一般分为假色(表色)和真色两种情况。假色是由于水中所含的悬浮性物质形成的,故称“表色”。除去悬浮物以后的水便无色了。真色是由于水中的某些溶解性物质、相溶胶体而造成的。真色在净化过程中不容易除掉。有的水具有这两种色度。
清洁的水是无色的,饮水标准中规定为15度(铂钴色度标准)。自然界较深的水体,在晴天时显示浅蓝色,含钙、镁离子多的水体蓝色更为显著,这都称为正常水色。有时饮水也能呈现异常颜色,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例如,饮水因动植物体腐烂产生的有机物形成的,多呈黄色;受到铁盐、锰盐污染的水呈黄褐色;当植物体内含有单宁酸进入水中,与铁结合水呈灰色;硫化氢进入水中后,生成胶体硫而呈现翠绿色;受藻类物质污染的水呈现黄绿色;黏土、泥沙混在水中,构成悬浮物呈土黄色。
总之,水呈现不同颜色可视之为受不同物质污染的结果。应尽快查明原因加以解决。我国饮水标准规定色度不超过15,即用肉眼观察不到色的感觉。(山泉水福建地方标准色度不超过10)。
浑浊度
水质透明或是浑浊与水中含有泥沙、有机物、矿物盐等物质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水中含的泥沙、有机物等悬浮性物质越多,水质的透明程度越低,而浑浊度越大。例如,当饮水受到泥沙、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其他悬浮物污染时,其浑浊度明显增高,所以,水质浑浊度的大小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悬浮于水中的颗粒物容易吸附细菌等微生物,因而浑浊度不单是感官指标,而且也反映有致病的危险性。浑浊度会影响水的消毒效果、增加氯的消耗量。一般规定饮用水的浑浊度不大于1。
臭和味
臭,是指对嗅觉的不良刺激而言。水的臭味可分为泥土味、沼泽气味、粪臭味、芳香气味、腐败味、鱼腥气味、硫化氢臭味等多种情况。清洁的水是无臭味的,根据臭味的特征往往能辨别其来源,为处理水质提供依据。
水的臭味强弱受温度的影响,外界温度升高,臭味增强。所以,化验室判断水的臭味通常通常是在水温20和60摄氏度的情况下检测,并在这两个温度下对照比较。判断臭味的强弱用无味、极微、微、明显、强和极强六个等级表示。
味,是指对舌下味觉的刺激而言。清洁的天然水是没有特殊味道的。所以,饮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应无异味就是这个道理。
水的味基本上分为甜、咸、苦、酸、涩五种。水味是由水中含有某些化学物质和其他有机杂质形成的。水味强弱的表示方法也和水臭一样,分为无味、极微、微、明显、强、极强六个等级。
肉眼可见物
肉眼可见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观察到的颗粒和其他悬浮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冲刷、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含铁高的水暴露于空气中,水中的二价铁易氧化形成沉淀。水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中絮凝物的残留。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可造成水中大量有色悬浮物的产生。因此,把肉眼可见物作为一项水质指标是十分有意义的。
水中含有肉眼可见物会影响饮用水外观,表明水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或生物的过多繁殖,为保证健康及饮水的可接受性,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生物及令人厌恶的物质,及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化学指标
PH值
PH是氢离子浓度的表示方法。天然水的PH值多数为6.0-8.5。南方地区因雨淋作用,地下水的PH值可能较低,北方地区则较高。当水源受到污染时可能使水的PH值发生变化。
水质酸性或碱性过强对人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水质PH值过高将会导致溶解性盐类析出,使水的感官性状变坏,并且PH值对混凝沉淀的效果、净水剂投量、加氯消毒效果以及除氯处理等都有关系,会降低氯制剂的消毒效果;相反如果PH值过低,也就是酸性过强时,就会增加水对金属,特别是对铁、铅和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这种水容易腐蚀管道。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PH值是一项重要指标。
引起饮水PH值变动的原因很多。当饮水受到含酸或含碱物质污染时,PH值就会发生变化。PH值升高,说明水质受到碱性物质的污染;PH值降低时,说明水质受到酸性物质的污染。当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而使水的碱性增强,PH值就会提高。
PH值在6.5-9.5并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但多数天然水或饮用水都为中性。
总硬度
水中的硬度通常用每升水中含的氧化钙数计算,含10mg/L氧化钙为一度,主要是表示水中钙盐和镁盐含量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钙盐和镁盐含量高,则水的硬度大相反则小。有时水中含有较多铅盐、锌盐和铁盐也会使硬度增加。
水的硬度由于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暂时性硬度和永久性硬度两种。这两种硬度总起来称为总硬度。当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时,水的硬度提高,但这种水经过煮沸以后,溶解的碳酸盐能沉淀下来,使水变软。所以,这种由于碳酸盐含量增高而形成的硬度叫做“暂时性硬度”,又称为“碳酸盐硬度”。当水中含有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的硝酸盐时,水的硬度也增高,这种硬度不会因水的煮沸而降低,所以叫做“永久性硬度”又叫“非碳酸盐硬度”。
通常根据硬度的大小,把饮用水分为硬水和软水两类。当水的硬度低于8度时,叫做“软水”;高于8度时,叫做“硬水”。实验证明,当超过1200mg/L时能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率。一般认为,超过700mg/L的硬水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饮用水过硬会引发大骨节病、克山病和心血管疾病;硬水也会使食物变味;用硬水洗衣服不仅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洗脸和洗澡会使皮肤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毛发也容易变脆、折断。鉴于上述情况,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水的总硬度不能超过25度。即以氧化钙计算,不超过250mg/L。
铁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它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组织中约含有3-5g铁。人体每天需从食物和水中摄取6-12mg的铁,才能满足正常生理活动的要求。所以水中含有少量的铁对人体并无害处。但是当水中的含铁量过高时,则会带来一些不良作用。
研究表明,含铁量超过0.5mg/L时,就会使饮水感官性状恶化,发生特殊的铁锈味。达到1mg/L时便有明显的金属味并呈铁锈色。当铁含量高而使色度增加到30度以上时,水质会变红。我国规定饮用水中含铁量不超过0.3mg/L。
锰
锰和铁在天然水中常共存,锰在水中不易氧化,在净化过程中较难除去。水中有微量锰时呈黄褐色,锰的氧化物能在管网内壁沉积,当水压波动,这些沉淀物被冲下来时可造成所谓的“黑水”现象。
锰的感官性性状与铁类似。当水中的锰浓度超过0.15mg/L时,能使衣服和固定设备染色,在较高浓度时使水产生不良味道。锰的氧化物有一定毒性,以氯化锰毒性最大,它可使肝脏发生脂肪病变,引起内脏器官充血。所以,卫生标准规定用作饮用的水其中锰的含量不能超过0.1mg/L。
铜
铜是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之一。铜在体内参与组织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某些酶系统的活化过程,所以,水中含微量的铜对人体是有利的。天然水中含铜量很少,只有流经含铜地层的水,铜含量才会增加,
微量的铜对人体有益无害,但含量过高则会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一般认为,铜的毒性较小,每人每日摄入20mg的铜也不至于引起危害。但是,水中含铜超过1.5mg/L,就会使饮水产生金属异味,但铜含量再高,达到每天摄入100mg铜时,则可引起恶心、腹部不适;长期饮用高铜水还会引起肝脏病变。所以,我国卫生饮水标准规定,饮水铜含量不得超过1mg/L。
锌
锌和铜一样,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锌是体内酶的组成部分,并参与体内物质的代谢。成年人每天需要12-16mg锌,儿童需要4-6mg锌,所以,水中含微量锌是必要的。但是,水中含锌量过高会对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恶心。研究证明口服1g硫酸锌就能引起中毒。
锌也是影响水质感官性的一项指标,水中含锌量达到10mg/L时,则可引起水质浑浊,这种情况称为“锌浑浊”;超过5mg/L时,则可出现特殊的金属涩味根据水的感官性指标要求,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含锌量不超过0.1mg/L。
氯化物
水中氯化物含量,是指含氯的盐类而言,食盐便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氯化物。天然水中氯化物的含量,通常受地区分布影响,沿海地区水中氯化物含量较高,而山区水中氯化物含量低。但是,在一个地区内,特别是在一个水源中,水中氯化物的含量通常是比较恒定的。根据水中氯化物含量的变化,对于判断水质是否受到污染是有一定意义的。水中氯化物含量变高,不仅可以使水变咸,而且影响胃液分泌,不利消化;还对配水系统设备具有腐蚀作用。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应低于250mg/L。
自然界的水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氯化物。水中氯化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性的:
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流经含氯化物高的岩石及矿藏的地层时,水中氯化物的含量就要增高。但这种氯化物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通常变化很小,对卫生学意义不大。
(2) 污染性的:
当饮水受到粪、尿、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含氯化物的污物污染时,水中氯化物含量增高。这种增高的特点,是在稳定水平的基础上突然增高或者忽高忽低,形成波浪,这个特点是判断饮水污染的主要依据。
(3) 地区性的:
近海地区的江河水、湖水、坑塘水、井水等,往往受到潮水和海 风的影响,水中氯化物含量也会增加。所以,把氯化物作为污染指标时,要注意这种地区性,要了解当地水源正常情况下氯化物的含量。只有排除这种情况才能视为污染。另外,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同一水源的氯化物含量往往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夏季洪水期,降水很多,会对地表水、井水、浅层地下水等水源有很强的稀释作用。而干旱季节,氯化物含量就会增高。
以氯化物作为指标时,需要注意以上各种情况。
硫化物
正常情况下,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硫酸盐,如硫酸钠、硫酸铁、硫酸钙、硫酸镁和硫酸锰之类。其含量多少常因地质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如地下水流经含石膏的沉积岩时,就会使水中硫酸盐含量增高;也可由于污染或用硫酸铝作为混凝剂时使其在水中浓度增加。水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易使净水系统管道结垢,对金属的腐蚀性增大,使水的味道变坏。
水中硫酸盐的浓度为200-300mg/L时,大多数人均不能察觉有味道;300-400mg/L时开始被察觉;500mg/L时较为明显,勉强能接受;大于750mg/L时即有轻致泻作用。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硫酸盐含量应小于250mg/L。
溶解性总固体
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水中溶解性物质的总量,其中主要是矿物质。地面水和雨雪水矿物质少,地下水多。一升水中含矿物质在1000mg以下者,称为“淡水”,是较好的水源;一升水中含矿物质超过1000mg者,叫做“矿化水”,矿化水不宜长期做饮用水源。水中溶解性矿物质主要是钙、镁、钠的重碳酸盐、氯化盐和硫酸盐等盐类。水中含溶解性总固体含量过高时,可使水产生不良味道。并能损坏配水管道和设备,它是评价水矿化度的主要依据。浓度低于600mg/L时水味尚好,当高于1200mg/L时会影响水味。我国饮水一般卫生标准规定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应小于1000mg/L。
耗氧量
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的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氨氮
氨氮是天然水被人畜粪便等含氮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形成的中间产物。水中氨氮增高时,表示可能受到人畜粪便的污染。所以,净水厂设计时需考虑水源取水点周围的环境卫生。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氨氮含量应小于0.5mg/L。
挥发性酚类
天然水中并不含有酚类物质,水中的酚主要是含酚物质污染的结果。酚类化合物本身毒性并不大。但是,水中含酚可以引起水的感官性恶化,产生恶臭味。特别是饮用水使用漂白粉、漂白精等氯化消毒剂消毒时,氯与酚形成氯酚,这是一种恶臭物质,能引起胃肠功能不良。水中含酚不得超过0.002mg/L。
挥发性酚并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苯酚和它的同系物的总称。由于这些酚在水质检验中能被蒸馏而检查出来,所以称之为“挥发性酚类”。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天然水中不含有合成洗涤剂。随着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发展,有些地面水和浅层地下水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
只限制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是因为,目前国内生产的合成洗涤剂以阴离子型的烷基苯磺酸盐为主,这类物质化学性能稳定,一旦污染水源,就不易分解和消除。人体摄入量超过0.3mg/L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会对水质感官性恶化,产生泡沫和异味。
3毒理学指标
毒理学指标中包括的物质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这类物质的含量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共选择15项化学物质指标,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砷、硒、汞、镉、铬、铅、银、硝酸盐、氯仿、四氯化碳、滴滴涕、六六六等等。这些物质的限值都是依据毒理学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而制定的。标准规定,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要求水中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4细菌学指标
由饮水传播传染病是饮水卫生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在中国农村地区,介水传染病仍是最主要的疾病,因而微生物学指标是组成饮水检验的重要部分。
饮水中存在的对健康影响的微生物有细菌、病毒、原生物以及藻类等等。目前,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以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作为饮水卫生检验的主要指标。下面分别叙述这几项指标的卫生学意义:
1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特定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细菌总数可以评价水质和考查污染和净化效果。此项指标不能反映对健康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和成都,也不能反映受粪便或致病菌污染的程度,但细菌总数增多说明水被污染。饮水卫生要求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限值为不超过100个。
2总的大肠菌群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任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 。
3耐热大肠菌群
耐热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的一部分,将培养温度提高到44—45℃,在此条件下仍能生长和发酵乳糖的菌群被称为耐热大肠菌群。通常情况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相比,在人和动物的粪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可认为近期水体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粪便污染。因而,与总大肠菌群相比,耐热大肠菌群在水体中检出,说明水体更为不清洁,存在肠道致病菌和食物中毒菌的可能性更大。 耐热大肠菌群在配水系统中再繁殖是不可能的,除非管网中有充足的的营养物质或者不适合的物质接触到处理后的水,水温超过15℃,以及管网中没有游离余氯。
5与消毒有关的指标
1游离性余氯
实验证明,接触30min,游离性余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病原体、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等均有充分的杀灭作用。游离性余氯的嗅觉阈味和味觉阈味均为0.2—0.5mg/L,慢性毒性阈浓度为2.5mg/L.所以规定用氯消毒时接触30min后,游离性氯应不低于0.3mg/L。
2臭氧
用臭氧消毒要求与水接触至少12min。如果水中的臭氧浓度达到1mg/L以上便能杀灭芽孢 病毒、真菌等一切有害微生物。
3二氧化氯
与水接触至少30min,要求二氧化氯残留量小于0.7mg/L。
【来源:internet】
版本与免责申明:
①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